时隔5年,世界第一方程式锦标赛(F1)重回中国开跑。
今年是F1中国大奖赛20周年,也是上海国际赛车场投入使用20周年。作为迄今为止F1中国大奖赛的唯一举办地,上海更是成为流量入口、吸睛无数。
挑战者正在出现。就在几天前,最新公布的《广东2024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中提到,将在广州实施“F1广州国际赛车场项目”,包括一条FIA国际汽联认证1级赛道及配套设施和一个国际综合性赛车体育公园,预估总投资200亿元。
这个数字可比当年的上海翻了几倍。此举也引发外界猜测:广州有望分得F1比赛举办权“一杯羹”。
事出必有因。有消息称,明年将是上海大奖赛赛事合约的最后一年,新一轮的接触谈判正在进行中。而在2019年,F1将具有标志意义的第1000站赛事放在上海时,一级方程式管理公司(FOM)掌门人凯里也曾提到,“在F1的战略中,现在有两个巨大的市场需要开发,一个是美国,一个就是中国。”
有人将F1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并称为世界三大赛事。站在F1与中国关系的新起点上,广州能否如愿将F1收入囊中仍是未知数。
但在此之前,一系列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广州为何选择现在入局?回望上海的F1故事,广州又期望在汽车行业开启怎样的新“赛事”?
“样板”效应
广州打造F1赛场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当地舆论场中引发强烈讨论。欢呼声中,F1能为广州带来何种收益备受期待,而这也是举办大型赛事的城市一笔难以算清的经济账。
F1正在与中国市场产生更深度的化学反应。刚刚在上海结束的F1中国大奖赛上传来一组数据:
不仅多平台门票在开售后很短时间内售罄,并且赛场附近不少酒店在赛期都出现满房;在20万人次观赛观众中,70%来自境内外地、10%来自海外。而在2018年,中国大奖赛观众人数比2017赛季总数的三倍还多,增幅达到69%,在全球20个市场居首。
F1中国大奖赛正赛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举行 图片来源:新华社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州选择“入局”的时间颇为巧妙——根据上海媒体报道,F1正在从亏损走向赢利。
中国城市上一次对F1的集体竞逐还是在20年前。当时,F1初次进入中国选择比赛场地,上海之外,珠海也曾代表珠三角城市“参战”,并打造了中国第一条永久性国际赛道——珠海国际赛车场,但因赛道软硬件未通过国际汽联验收,最终不得不与F1失之交臂。
当时,中国赛车基础设施和市场文化均不成熟。即便是“胜者”上海也不得不在很长时间内面临F1落地后“甜蜜的烦恼”。直到10年前,面对赛场高昂的投入和维修、运营成本,有关F1上海站每年亏损数千万元、观赛人数不足等质疑声仍甚嚣尘上。
如今看来,上海扮演了市场教育者的角色。有媒体报道,在今年F1上海站观众席上,已经出现更多“二代”“三代”的身影。作为F1历史上首位在中国站完赛的中国车手,周冠宇就是因20年前在上海的一次观赛体验而走到今天。上咨集团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缪艳萍也提到,F1等国际赛事更带动了相关赛事产业链逐渐完善,大项目不仅是服务能力的证明,也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平台。
而有了上海“摆席”,更多城市也得以“上桌”,广州正是其中一员。此前曾多年关注F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教授曹建海认为,在上海之后,广州有望发挥“后发优势”,“应该能做得更好”。
F1在上海举办期间,其首席商务官普拉泽提到,过去5年间,“我们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持续增长”;而抱憾错失F1的珠海赛车场,自2005年开始举办泛珠三角超级赛车节,则为广东培养了稳定的观众群。
更值得广州借鉴的是上海赛场运作模式。与大部分城市利用道路、体育场、公园改建不同,上海是当时世界唯一专门为F1建造高规格专业赛车场的城市。与其近30亿元建设费用相比,广州投入翻了几倍,将更考验赛场的运营水平。
赛事红利
发挥后发优势,意味着广州不只可以少走弯路,更需要站在新起点上,与上海一道挖掘F1更多价值。
汽车赛事的诞生本就不只是为了单纯的观赏和竞技。江汉大学中国赛车学院创始院长夏宏武曾分析提到,以赛促研、以赛促产、以赛促用才是赛事产业最重要的作用。潘哈德汽车和标致汽车因汽车比赛获胜而声名鹊起,法拉利、保时捷等专业汽车品牌也随赛事形成,美国纳斯卡汽车赛更培养了美国的汽车消费习惯:周末赛车夺冠军、周一汽车要大卖。
事实上,imtoken钱包上海引进F1的初衷,也与当地打造汽车产业关系密切。有资料显示,早在上海国际汽车城做规划时,上海就将F1列入重点规划项目,并且在最终落定前就同步推进赛道建设和赛事引进。
然而,在进入中国的20年里,F1更多充当着国际汽车品牌的展示平台,迟迟未见国产品牌的身影。近年来,近水楼台的上汽开始借F1赛事进行品牌推广,但离赛场最近的也仅是保障车。
正如曹建海所说,要让F1发挥对地方产业的带动效应,首先要让当地汽车品牌加入其中,并且让赛车相关技术成为品牌的储备技术。但在F1前掌门人伯尼·埃克莱斯顿制定的游戏规则中,参赛意味着高昂的投入,并非每个品牌都能负担。
一边是F1潜在的品牌价值富矿,一边是品牌高昂的参赛成本,两边的鸿沟尚有待广州进一步弥合,借以完成F1进入中国的“下半场”。而在此之前,广州将思路打开,先一步放眼至一个尚待发掘的汽车后市场产业。
观众在上海国际赛车场观看F1模型展车 图片来源:新华社就在今年2月,广州花都区与多家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打造“湾区汽车公园&汽车改装产业基地项目”,据称,该项目为国内首个汽车运动后市场产业基地,将重点构建汽车赛事、汽车测试及数据运维、泛汽车娱乐、汽车个性化定制改装四大产业体系。
有业内人士分析,汽车运动能够延伸出一个包含公关咨询、物流在内的配套产业体系,将是汽车产业的又一增长点。英国汽车运动协会年报显示,英国汽车运动产业年产值已超过60亿英镑。
去年,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发展汽车后市场作为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服务的重要内容。对于广州而言,此举将有望成为释放F1品牌效应的新尝试。
“汽车城”形象
借力F1探索新产业、尝试新模式,无疑将为广州汽车产业带来更多可能性。而即便是F1赛事本身,对于当下的广州已然足够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将是广州重塑传统“汽车城”形象急需的“抓手”。
汽车产业是广州产值最高、标识度最强的产业之一。在汽车产量多年蝉联全国第一之下,广州汽车产业近年来隐忧一直存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跛脚格外明显——去年,上海、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突破百万量级,西安、长沙、合肥等城市也领先广州。即便喊出“汽车制造业产值破万亿”的口号,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广州汽车陷于掉队风险的形象。
F1是不是一块完美的转型“跳板”?从产业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并不尽然。对于逐渐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参赛企业来说,F1作为以燃油车为基础的竞速赛事,愈加缺乏吸引力,其所代表的燃油汽车文化也面临新的挑战。
事实上,在未跨越F1门槛的数年间,国内各类汽车赛事数量飞速增长,成为特别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刷脸”的平台。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在提案中写道,国内取得国际认证的赛道数量已跻身世界前三,每年举办大型赛事活动超过百场。
广东正是汽车赛事“热土”之一。当地媒体报道指出,广东布局了不少赛车场,仅位于东莞的广东竞速国际赛车场,作为国内规模较大的标准国际赛车场之一,年均举办各类活动超过100场。
但正如曹建海所说,眼下仍然没有一个汽车赛事的影响力能与F1相提并论。如果中国的F1版图从上海一地进一步扩张至两城,并形成“系列赛”,原有的影响力还会加倍。
F1也并非不能链接新能源汽车产业资源。在此前F1上海站的配套活动中,嘉定区会组织行业知名企业高管及“投资大佬”观摩赛事,同时参加招商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嘉定引进了蔚来汽车等项目。
F1同样有可能成为广州汽车产业的一张新“王牌”。但比起20年前的上海,广州显然有更多主动权。
在当地,一种讨论已经出现:广州能否举办新能源耐力赛,成为定义新能源汽车文化的领军者?更进一步,借鉴上海F1赛事本土化举办的成熟经验,广州能否孕育出本土知名的汽车赛事品牌?而在各类赛事安排背后,广州又期望对外输出一个怎样的汽车城形象?
不过在此之前,关键是广州要先迈出这一步。
记者|杨弃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