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由科学技术部主办,广州市科学技术局等单位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在广东科学中心顺利落下帷幕。来自全国74个代表队的247名选手,通过丰富多元的讲解形式与先进的多媒体展示手段,为公众带来了一场身临其境的科学盛宴,展现了科学知识的无穷魅力。那么,这些全国最擅长讲解科普的人,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经过三天紧张激烈的决赛比拼,来自中国气象局代表队的牛芊茵、黑龙江代表队的于尚洋等10位选手凭借卓越的科普能力和出色的现场表现,荣获特等奖,并被授予2024年“全国十佳科普使者”的荣誉称号。此外,大赛还评选出了一等奖30名、二等奖60名、最具网络人气奖10名,以及若干三等奖和专项奖。
本届大赛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主题,致力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科学知识,讲述科学背后的动人故事,深入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为构建一个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自大赛启动以来,社会各界反响热烈,预赛阶段各地共组织了1968场选拔赛,吸引了64366名参赛者踊跃报名。赛事累计观看人数超过3200万,线上线下参与热情高涨,展现了科普事业的强大吸引力。
参赛选手背景丰富多样,涵盖了科研人员、工程师、设计师、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员、医护人员、高校师生、媒体记者、播音主持、科普场馆辅导员、高新企业职员、社区基层干部等各个领域。他们中不乏年轻的“05后”科普新星,年龄跨度大、涉及领域广,共同在赛场上各展所长,以生动的讲解诠释科学的魅力,向科学家精神致敬。
在选题方面,大赛更是包罗万象、精彩纷呈。从“欧洲桥,中国造”的壮举到“核力助双碳”的前沿探索,从芯片的“烹饪”秘籍到“漂”出来的数据奥秘,再到“年年岁岁稻花香”的农业智慧、科技让文物“活”起来的奇迹……选手们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实践,im钱包下载以趣味化的语言风格和生动的表达形式,带领公众一步步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深入探讨社会热点话题,全面解读生活中的百科知识,实现了科学与文化传承、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为了激发选手的创新潜能和科普思维,今年大赛首次增设了“我秀科普”个人展示环节。这一环节鼓励选手以多元的风格和特色展现个人科普魅力,吸引公众关注科普事业,增强科普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比赛现场,选手们在1分钟的“我秀科普”时间内,纷纷采用脱口秀、快板、唱歌等多种形式展示个人科普故事,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喜爱。
同时,大赛还规定选手在半决赛与总决赛的自主命题讲解选题不能重复,以此考验选手在不同题材上的讲解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一规定不仅丰富了大赛的科普内容创作,也满足了公众对更多元、更丰富科普内容的需求。大赛评委曹静表示,今年赛制内容的调整有效引导选手们更加注重优质科普内容的打磨和呈现,深入挖掘科学知识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公众对科学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为了营造更加浓厚的科普氛围,本次大赛通过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了丰富的话题互动和全网直播活动。利用AI生成技术实现赛场人机互动,让科普成为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狂欢盛宴。截至11月15日17时,全国参赛选手达近30万人次,大赛全网观看和阅读量累计达到580万,相关话题阅读数更是超过了5000万人次。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作为科技部主办的一项全国性大型科普传播品牌活动,经过10年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科学传播、培养优秀科普人才、弘扬科学精神、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国家级科普工作平台。它为我国的科普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为全社会营造了一个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大赛评委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强调,随着社会各界对科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已经逐渐成为公众的自觉选择。科普讲解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塑造。本次大赛的选手们不仅具备扎实的科学素养和广泛的知识储备,还善于运用创新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热点、生活常识相结合。他们的讲解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严谨又不失趣味,让观众从中受益匪浅。真正做到了“让科普流行起来”,为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许俊仟
【本文责编】林若川
【频道编辑】李晓霞 陈冰青
【文字校对】杨明珠
【值班主编】蒋玉 刘龙飞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